醫藥/金融
長期下背痛可能非脊椎疾病 「骶髂關節」疼痛是禍首
骶髂關節(Sacroiliac joint, SI joint)又名薦髂關節、薦腸關節等,位於骶骨與左右髂骨的交界處,左右各一。骶髂關節疼痛症候群和脊椎疾病很相似,容易被誤判為脊椎問題。多數復健科和疼痛科醫生也可能會判定為梨狀肌症候群。骶髂關節的問題往往會連帶影響到腰椎活動,而有下背痛的問題,通常很難區別到底是腰椎問題還是骶髂關節而引發的疼痛。
骶髂關節理學檢查,這些都可以在門診做初步診斷,理學檢查有五個步驟,包含拉開(Distraction)、大腿猛推(Thigh Trust)、外展外旋(Faber)、扭轉(Gaenslen)與擠壓(Compression)。利用診斷性阻隔作骶髂關節疼痛的診斷是最可靠的方法,在開刀房透過X光導引下進行關節內注射麻醉藥。台灣目前已有「骶髂關節疼痛症候群」的微創骶髂關節融合手術成功案例,病患術後恢復狀況良好,陸續還有一些病患正準備執行此手術,成為下背痛病患的一大福音。
今年5月中有一位50歲男性雲先生長期有下背痛的困擾,病齡約有20幾年,試過各種治療方式,所有醫生皆建議要執行脊椎手術,但進行脊椎手術之後,疼痛感甚至比之前更嚴重,最後,進行微創骶髂關節固定手術,裝置人工骨材SI-BONE,術後病患恢復良好。
骶髂關節理學檢查,這些都可以在門診做初步診斷,理學檢查有五個步驟,包含拉開(Distraction)、大腿猛推(Thigh Trust)、外展外旋(Faber)、扭轉(Gaenslen)與擠壓(Compression)。利用診斷性阻隔作骶髂關節疼痛的診斷是最可靠的方法,在開刀房透過X光導引下進行關節內注射麻醉藥。台灣目前已有「骶髂關節疼痛症候群」的微創骶髂關節融合手術成功案例,病患術後恢復狀況良好,陸續還有一些病患正準備執行此手術,成為下背痛病患的一大福音。
今年5月中有一位50歲男性雲先生長期有下背痛的困擾,病齡約有20幾年,試過各種治療方式,所有醫生皆建議要執行脊椎手術,但進行脊椎手術之後,疼痛感甚至比之前更嚴重,最後,進行微創骶髂關節固定手術,裝置人工骨材SI-BONE,術後病患恢復良好。